在神農(nóng)公園中部,有一座池塘叫夜光池,這夜光池緊靠城墻,城墻上有很大的一堆土,人們叫它飛來土。 8日,記者來到神農(nóng)公園,夜光池旁楊柳依依,隨風搖擺,湖面波光粼粼,池邊修有亭子,人們在亭子里享受著冬日的暖陽。順著城墻,來到飛來土,這是一座小山丘。山上樹木蔥郁,山頂有一座亭子,可俯瞰整個公園。 相傳,池里有一條鯉魚修了900多年變成了鯉魚姑娘。她愛上了常到池里挑水的娃子。老鯉魚反對這件事,鯉魚姑娘不聽。 一天,鯉魚姑娘說:“水娃,你要是真心愛我,就到東海龍王三女兒那兒借來頭發(fā)求親才可以。”水娃歷經(jīng)艱辛借來頭發(fā),鯉魚姑娘叫他向老鯉魚精求親,并告訴了他求親的方法。第二天,水娃捧著龍女的頭發(fā)對著池里喊:“手持秦王趕山鞭,要跟魚姑結(jié)姻緣! 老鯉魚精聽到喊聲,帶著蝦兵龜將跳出水來要打水娃。水娃被逼急了把龍女的頭發(fā)一抖,變成了一條鞭子,往一座山上抽去。勁使大了,把山硬削了半邊。那削掉的半邊山轟地飛了起來,對方見狀嚇得調(diào)頭就跑,這飛起來的土堆成一個小山丘,后人稱飛來土。歷經(jīng)千辛萬苦二人終于在一起。 春秋末年,隨侯救蛇獲珠,四周列國來朝,形成“漢東諸國隨為大”之勢,隨侯也漸漸得意忘形,不理朝政,有一天他嫌宮女伺候得不順心,抓起夜明珠朝宮女砸去,珠子沒打著宮女,徑直飛進城內(nèi)一口堰塘,從那以后每到夜晚,這口堰塘就亮煞煞的。 明弘治年間,隨州知州李充嗣據(jù)隨侯救蛇獲珠之說,募地掘池,池旁建樓臺亭榭,池內(nèi)置夜明珠,豎碑題名曰“夜光池”。夜光池建筑物于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被毀,碑失于1966年。 1982年,隨州決定依托飛來土、夜光池等名勝古跡修建神農(nóng)公園。可由于資金原因,公園建設在半荒廢狀態(tài)下一拖就是20多年。2006年,神農(nóng)公園被列為隨州創(chuàng)建省級文明城市的重點建設項目,公園迎來新生。2008年,一個綠意蔥蘢、鳥語花香的城市公園誕生了。夜光池、飛來土等這些歷史文化建筑得以恢復 今年,神農(nóng)公園又進行了改造,白云書院前的夜光池,換上新的圓柱形噴泉和景觀燈,圍繞夜光池采用防腐木建造一條木棧道,書院前的空地建了一片竹林。飛來土上新種了很多樹木,環(huán)境變得更加優(yōu)美,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一個好去處。(楚天快報 記者朱道全) |